鲁源知道 | 场所与纪念性——理解一座福建神祠

发布时间: 2020-1-11 9:30:27   |   网络责任编辑:www.sdlyad.com   |   人气:

神祠类建筑是中国建筑史研究中较少被讨论的一种建筑类型。文章选取了福建晋江石鼓庙这座始建于南宋的古老神祠,基于田野调查与原始材料解读,使用聚落历史与建筑变迁交织的视角,从观念和社会经济的角度,建立对此建筑及其场所的丰厚叙述。依托对案例的深度分析,文章讨论了神祠建筑的特点,并对传统聚落语境中的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反思。


神祠类建筑,一般指供奉与民间信仰相关的神祇等对象的建筑


1引言

神祠类建筑,一般指供奉与民间信仰相关的神祇等对象的建筑。它区别于典型佛教、道教、基督教建筑类型,也不同于供奉祖先的宗祠建筑。神祠在各地有多样性和地方性,但又有着内在相通的逻辑。通过韩书瑞、岳永逸、鞠熙等学者的研究,我们可以看到容纳民间信仰的神祠与各类宗教建筑一样,在中国城市历史上曾经非常普遍,也留下了相当多的遗存。

2神祠所在的聚落及其祭祀网络

成书于明代天启四年(1624)的《青阳志》,是明代举人李伯元为本乡编写的志书,经由青阳各家辗转传抄至今。在书前的《叙》中,李伯元称志书的内容来自对各家家谱和本地常识的汇编。流传至今的《青阳志》抄本分十个章节,其中《八景》《祠庙》《土俗》三个章节提及石鼓庙,为我们理解明代地方社会中的这座祠庙提供了丰富细致的信息。借助这些材料,可以从地方景观、市场与祠庙的关系,以及祠庙通过仪式对聚落人群的组织三个角度,来理解石鼓庙在当地传统中的形象和意义。

在南宋和元代,泉州海外贸易高度发达,并因此一度成为国际都会


3区域社会背景与神明的“历史”

在南宋和元代,泉州海外贸易高度发达,并因此一度成为国际都会。从泉州出土的印度教、景教、伊斯兰教和摩尼教等宗教的石刻和建筑遗迹,能够看出这里曾经的宗教开放性。从泉州地方历史视角看,在宋元的大都会时代结束后,多元宗教和人群逐渐隐身于乡野之中。从当地被视为民间信仰的祠庙和仪式中,偶尔能看到保留着原初差异性的线索。自明代以来华人移居台湾和东南亚的历史中,泉州是较早的侨乡之一。明代之后,华人将民间信仰带到台湾和东南亚,并通过庙宇网络与沿海地区不断进行客货交换。

4变与不变:香火、节庆与空间变迁

自明末士人改造石鼓庙以来,石鼓庙不远青阳山下的蔡氏宗祠,已经经过了三次“毁-建”的循环。今天,石鼓山顶的石鼓状巨石已丢失,取而代之的是屹立山头的晋江一中体育馆,山脚下的聚落已经演变为历史街区,四周环列着高层住宅楼。随着晋江成为县级市,青阳所在成了新的中心城区。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,周边的景观虽然发生了巨变,石鼓庙的香火却依然兴旺。


今天石鼓庙的建筑材料与装饰,很难说有多么古老。


5小结:地方纪念性与当代活力

今天石鼓庙的建筑材料与装饰,很难说有多么古老。但我们从石鼓庙的丰富历史和传说可以看出,这是一块名副其实的古地,积淀并活跃着这块土地各个时代的记忆。

无论作为祠庙还是乡贤祠,这个场所都是地方社区集会和祭祀的所在。如果做个简单的比较,作为乡约所的公共空间更清晰地申明了自身的主张:每月朔望,由乡约正主持、各家族代表参加聚会,用以申明道理,理顺争执,塑造和睦的乡里;乡民也在朔望、除夕和农历六月十五在庙里自发进行烧香和许愿还愿行动。个体、家户与石鼓庙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被不断塑造。

 

若要理解神祠建筑所在的文化脉络,有必要将这类建筑当作对于当地具有纪念性的一个意义汇聚的中心,也就是历史性场所(Historic Site)来看待。(素材来源于网络,如有版权问题请告知)